7 月总结:突破与成长的一个月
回顾7月份的重要突破和成长经历,分享个人发展中的关键洞察、挑战克服和未来规划的深度思考。
分享技术见解、设计思考和生活感悟
回顾7月份的重要突破和成长经历,分享个人发展中的关键洞察、挑战克服和未来规划的深度思考。
2025 年中总结
受保罗·格雷厄姆的'what to do'一文启发,探讨人生的核心使命: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。文章分析了消费思维的陷阱,指出我们通常理解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消费行为,真正有价值的是创造的深度和独特性。思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关键能力,而衡量思考的标准在于想法如何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与作品。
探讨AI时代的思维蜕变,从AI带来的焦虑转向兴奋。通过降低各种事物的门槛和阈值,AI不是替代人类,而是解放和赋能人类。以写作为例,从AI辅助下的30分钟完成过去3小时工作的体验,说明AI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人们更快地进化,掌握更多能力,为每一个渴望飞翔的心灵装上翅膀。
从小时候的编程梦到AI时代的实践之路。介绍了AI如何降低编程门槛,让零基础小白也能开发应用。通过AI生活教练、个人博客展示、柴犬表情包生成器等项目实践,学习了Git、DeepSeek R1、Vercel、Coze等工具,实现了从观望者到行动者的转变。
《小狗钱钱》的财富智慧指南:从构建梦想蓝图开始,通过建立坚定信心、发掘财富机会、智慧理财四个步骤,实现财务自由。重点介绍了成功日记、梦想相册、十分钟法则和50-40-10收入分配原则等实用方法。
从台球训练的观察出发,探讨二八法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。文章分析了为什么80%的人只做20%有价值的事,从大脑能量消耗的角度解释了人们逃避重要事务的原因,并通过'划小圈'的学习方法,说明如何聚焦技能本质,成为善于抓住关键少数的学习高手。
你是否曾经感觉一整天忙碌工作,却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?这可能是因为你缺少了真正的深度专注时间。介绍UFO系统(Ultra Focus Odyssey)—— 每天安排90分钟的高度专注时间。
本周回顾:坚持日更、推进合作、完成跑步训练、阅读进展、声乐学习。面临工作压力和burnout挑战。下周重点:联合专项课题申报、SCI论文撰写、继续日更。
在 35 岁这个人生节点,2025年被定位为“重新出发的一年”。第一季度在个人成长、学校工作和公司发展三大方向取得进展,第二季度将继续强化“成为分享者”的核心定位。
凡墙皆是门——这句话最早是听罗胖分享的,深受启发。本文探讨了如何打破思维的束缚,从学生思维到商业实践的转变,以及'Yes, and...'的人生态度。
为什么写作?这些年来我一直对写作有特别的执着。写作伴随着我的成长,是我的朋友、伙伴和心灵导师。
3月份工作较忙,完成了国自然申请、结题、台球备课等任务。下个月重点完成SCI论文、亚马逊开店和30天日更挑战。
介绍一款创新的AI笔记软件Me.bot,它通过AI调用过往笔记作为memory,提供个性化的互动体验,让笔记软件成为真正的“第二大脑”。
探讨拖延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。通过“冷启动”与“热启动”的概念,提出预热策略来降低启动任务的门槛,有效克服拖延。
分享使用AI辅助教学备课的实践经验,从紧急备课到课程建设,探索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能
探讨冠军与普通人的思维差异,分享如何通过改变心态实现从平凡到卓越的蜕变,拒绝受害者思维,拥抱成长过程
探讨完美主义如何阻碍我们开始行动,分享从细小目标开始的重要性,以及通过持续行动和完成过程实现成长的经验
刚到昆明的空档期,从上海的快节奏切换到云南的慢生活,终于有时间停下脚步去感受生活,体验生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
回顾在学校教书的经历,从满腔热血到逐渐看清局限,从紧张的讲台上成长,最终意识到人生也是一种价值投资
开启30天日更挑战,通过公众号实现稳定内容输出,并计划后续进行一系列生活实验,记录成长轨迹
最近在读两本跟健康有关系的书,讲述疾病的根源在于细胞能量利用的问题,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善健康。
深入探讨 Next.js 15 的新特性,包括 App Router 增强、性能优化、Server Components 改进等,并分享实际项目中的最佳实践。
2024年已经过去了,在这一年里,我完成了很多工作上的突破。2025年我刚好35岁了,我有感觉我的人生会有一个新的开始。
总体上这个月的工作完成的还不错,特别是完成了一个项目的结题。下个月重点完成论文书写、国自然结题和半马训练。
介绍一款专业的跑步训练软件Runna,它入围了苹果软件大奖。软件提供个性化训练计划、专业Coach指导和活跃的社区,帮助用户提升跑步水平。
受YouTube博主启发,决定在25年进行一系列30天挑战。第一个挑战是跑步备战半马,通过“为生活打样”的方式探索更多可能性。
本来我都已经不打算做科研了,因为经历过前面读研时的失败。但是我工作以后,系主任对我挺照顾的,让我在她的团队里做一些工作。慢慢地,我又承担起了一部分科研的工作。
考上研究生后,我在上海待了三年。这三年时间里,我做了很多事情。一方面,上海的经历让我开阔了眼界,接受了良好的训练;但另一方面,也彻底让我放弃了对学术的追求。
今天我观看了Ali的一篇关于深度工作的的视频,恰好与我最近对深度工作的思考相契合。先解释下什么是深度工作。深度工作和肤浅工作的最大区别在于,深入工作能够通过个人创造独特的价值。
战胜拖延的策略,从‘冷启动’到‘热启动’。
深入探讨 React 18 带来的并发渲染机制,以及如何在项目中有效利用这些新特性。
如何使用现代工具和方法论,构建一个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。